村里就有现成的劳动力, 还不用管饭,给工钱就行。
按照他们这儿的行情, 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一天工钱在五十文到八十文,抢收的时候能干的青壮年一天有六十到七十文,若是雇人的人家比较大方,最高能给到八十文。
年纪稍大或者干活儿不那么利落的,则是一天五十文到六十文。
不过抢收一共也干不了几天,短工向来要贵一些。
他们在本村雇人, 且是长期,工钱大概在青壮一天五十文,非青壮一天四十文就能雇到人。
并且也不用担心磨洋工的问题,只要放话出去, 谁开荒出来的地优先佃给谁家种,说不定家里没多少田的人家还会自愿加班, 争取能早点儿种上。
沈青越干脆在自己的日程里加上了每天到村子里八卦的时间。
村子里的人对他还是挺好奇的。
天天上山的小孩儿们嘴里经常挂着沈先生, 但挂的不是沈青越画的画好看, 就是沈先生讲的故事有意思, 要么就是沈先生表扬了谁, 分零食给谁, 或者每个草市必有的固定项目, 沈先生赚了好多钱。
再有, 就是沈先生不会做饭、沈先生不会洗衣服、沈先生怕虫子, 沈先生怕老鼠, 沈先生怕蛇……
再再有, 就是在山上交菜、交药材,接孩子、送孩子,和沈青越有过交集的大娘大婶们对他的评价——沈先生真好看。
再多的, 就没什么了。
一点儿都满足不了村里人的八卦之心。
尤其是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爬不上山的老头老太太们。
他们中有很多一辈子没进过县城,人生的活动范围就是本村和走亲戚能到的村。
男人们好歹还能赶赶草市,去码头干活,女人们,很多人最远的范围不是娘家,就是到山阳镇。
一辈子认识的也就那么些人,加起来可能还没沈青越的中学人多。
他一下山,马上就引起了村里老太太们的注意。
外边来的,新鲜,年轻,好看的小伙子。
谁不想多看几眼?
树荫下编草鞋、编扇子的老太太们和纳凉聊天的老头们见他闲溜达,都乐呵呵和他搭话。
沈青越拐个小弯过来,混到了一个厚墩墩的麦秸绳编的坐垫儿。
半天过去,全村人都知道了沈先生现在不考虑人生大事,没有成亲找对象的打算。
等他们八卦够了,沈青越也开始问起村里各家田地的情况。
这一问可把大伙儿问得唉声叹气的。
他们这儿地少,精耕细作,一年一亩地能收三石多粮食。遇到好年景就多点儿,伺候好了说不定能有四石,遇到坏年景,能落两石就不错,说不定还会颗粒无收。
大虞从建国到现在,已经近二百年,别处他们不清楚,但是山阳镇和附近几个挨着山的镇都是地少人稠。
他们村里,家境好的,一家能有二三十亩地,家境差点儿的,一家就四五亩,仅够个温饱。
若是一家连三亩田都没有,那就要挨饿了。
姓姜的人家基本都是种地的,有当年祖上搬迁过来时买的,也有定居下来后一点点开荒开出来的。
而姓江的,大多还是靠山吃山,每家都没多少地。
只不过茶园流行起来后,宝峰县有钱人家都快把山买光了,打猎都快没地方打了。
“咱们这儿还算好,伏蟒山高,兴许是不好种茶,我姑娘婆家那边儿,山都叫那些有钱人给占啦,他们捡个柴都不方便。”一个老太太抱怨。
其实他们也不方便。
不过他们村离县城远,一小半人又是猎户,买了他们山头的大户人家一年也来不了几趟,他们该怎么进山还怎么进山。
再之后,这山就卖给了韶家,当陪嫁到他们村来。
再再之后,就是到姜竹手上了。
沈青越听懂了,更早买了姜竹家山的那家人,根本就拿村里这些猎户们没办法。
离城远,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