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五年回本儿,一年赚三两就够了,考虑到码头地价升值,他粗粗估算了下,“一个月三百文吧。不过那儿什么也没有呢,咱们得自己搭个棚子。”
一个月三百文?
那他每天只用承担十文钱的租子就行了。
姜望南没犹豫,马上点头:“行!明天我跟你们一起去看看,棚子好搭,咱们弄点儿竹竿、木板、稻草过去就行。”
晚上到家,沈青越又点灯起草了几张草图,准备抽空画出来给他们家店铺当装饰画。
第二天他们四个一起过去。
这回不用带什么东西,沈青越把他画具带上了。
昨天没卖完的竹帘和灯一部分锁在店里,一部分放到池家客栈的库房里。
其实全锁在店里也行,展厅里的东西全都价值不菲,县衙安排了人晚上在展馆内执勤守夜,专门看着那些东西。
每天晚上入夜前,巡逻的官差会清场,将整个展馆都锁起来。
不过竹帘和灯都占空间,他们店铺又不大,多余的放去库房更方便些。
等池远舟新盖的仓库能用时,他们放东西就更方便了,至少比往客栈库房跑近得多,也能一次性多储存些货物,现在瞅着池家仓库的人还不多,他们还能早点儿下手要个靠近门的好位置。
路上沈青越拉着姜竹讨论他们占多大面积就够用了。
到了地方,姜望南先去给定了菜的餐馆、酒楼后厨送菜,之后才是边吆喝卖菜边往姜树买的空地去看地方。
“这儿啊!”姜望南一瞧,“我以前在这儿卖过菜呢!”
后来这儿被附近村子卖鱼的占了,再后来又被一伙卖瓷器的占了,没想到现在到沈青越手上了,还是姜树买的。
旁边确实有几个摆摊卖瓷器的,不过沈青越也不清楚到底从哪到哪儿才是他们家的地方,让家俊去找姜树出来问问。
没一会儿,姜树穿着一身官差服,怀里揣着本册子和一卷粗麻绳,拿着几根儿竹竿和两个同僚一起来了。
“这地方有主了,都挪挪。”
小贩们边收拾摊子,他们三个边对着册子确认了一遍地方和尺寸,熟练地展开麻绳开始量位置。
麻绳上每丈都画了线,用起来倒是方便。
先按丈量,小单位再对折或三折一点点找对应的尺寸就行。
量好地方四角插上竹竿,位置就算圈起来了,还挺高效的。
等他们圈完,沈青越目测这块儿空地有个一百五六十平米,比昨天看的时候还要大一点儿,足够姜望南摆个菜摊甚至天气不好时临时住一下了。
姜望南也挺满意的。
直接把车往摊位上一停,把菜从车上挪下来,“回头先弄点儿竹竿过来搭个草棚,往四面一搭,就暖和了。”
沈青越点头“嗯”了一声。
只是从姜家村往这儿拉东西可就麻烦了,指不定几天才能搭好呢。
沈青越:“我去找池远舟问问他那有没有多余的木板什么的,咱们买点儿过来。”
姜竹:“我去吧,你进去看店,我和家俊来。”
沈青越:“行,那你先卖着,我们去找人。”
姜望南:“好!”
姜竹也没把车往池家酒楼后院赶,直接放到后面让姜望南一起看着。
等他们三个进了展馆,附近摆摊卖瓷器的还好奇地问姜望南:“这是你家的地方呀?”
姜望南:“是人家的,我租的。”
“你们和那官差认识?”
姜望南:“都一个村的。”
“那挺好,你租这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