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61(2 / 2)

长安好 非10 4464 字 4个月前

这时,人群间的恐慌大致得到了安抚纾解,那名左姓老人,在几名年轻人和那名小童的搀扶陪同下,来到离常岁宁尚有十步开外处,冲着常岁宁含泪跪了下去。

“常节使今日大恩大德……岳州百姓没齿难忘!”老人声音很高,带着感激的颤意,将头叩了下去。

紧跟着,老人身后的百姓们也纷纷跪下,感激声,哭声,混作一团。

其中跪在最前面的,也有衣衫残破,但依旧存有文人气质的年轻人,此刻亦是毫无形象地泣声道:“草民等人患疫在身,并非淮南道子民……何德何能,却得常节使如此庇护……”

“淮南道与岳州虽隔汉水,但我等皆为大盛子民,既同根同源,便也当同心同德——”常岁宁看着众人,道:”诸位亦不必跪我谢我,今时淮南道此举并非施恩相助,而是理当如此。诸位已饱受不公折磨,实不必再向我等言谢。”

这种谢意,对手掌权势者而言,本该是一种沉重的折煞。

那年轻的文人闻得此言,却将头贴伏在地,愈发泣不成声了。

无数百姓抹着眼泪,但依旧有人神情忐忑不安,不知前路何从。

直到常岁宁让他们起身,并提高了声音道:“今日诸位且随我去,我虽不敢妄言允诺定将诸位医治痊愈——但我淮南道数百医士在此,亦有远道而来的仁心医者,必当不遗余力,尽一切所能救治弥补各位。”

听到如此允诺,人群中忽然有人放声大哭起来,旋即,无论常岁宁如何让人劝阻,众人依旧坚持跪拜行礼。

乔玉绵看在眼中,不禁湿润了眼角。

坐在车内的孙大夫,听得这些哭音,心中也很触动,悄悄掀开车帘一角往外看去,却与一名维持秩序的士兵不幸对视,于是又立时慌张地放下帘子。

很快,那些百姓便随着常岁宁,一同往安置处而去。

常岁宁令人备了马车接应,无力行走的老弱者大多上了马车。

午后的江风吹拂着缓缓而行的庞大百姓队伍,风中似乎带着消解众生苦难的怜悯气息。

常岁宁在前带路,驱马缓行,回头看一眼,只见身后队伍漫长,竟一时看不到尽头。

人群相互搀扶而行,大多衣衫残破,形容狼藉,为病痛缠身,似乎从头到脚都泡在了苦难里。

他们的苦难源于战火的灼伤,也源于当权者的冷漠,他们一次次被辜负抛弃,但在有人向他们施以援手时,他们却仍愿意交付感激和信任。

这分明就是大多百姓的模样,民心分明是这样唾手可得——

但总有人在权衡利弊时,选择将百姓置于最无关轻重之处,他们自认做出了最明智清醒的选择,实则却是另一种舍近求远,舍本逐末。

在那些人眼中,百姓只是一个冰冷的数目,死上千人,万人,也只是如一缕风,如一粒尘,在真正的“大局”面前不足为重。

可正是这些不被看重的风与尘,在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却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此时的卞春梁之乱,以及各处兵祸,归根结底,不正是在这些无数尘埃的推动下所造成的局面吗?

大风起尘,酿作浑浊风暴,席卷反噬而来。

但那个人,时至今日似乎仍然不知问题的本源出自何处,依旧罔顾生民,而只迫切地去追逐一场战事的胜利,一股乱势的平息——

而与其说那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倒不如说,她从始至终都未曾试图懂过,也不屑去懂。

从很早之前,李尚便知道,她的母亲更看重的是与权势的连结,而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她的母亲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