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要圣眷,还是要名声?(2 / 2)

因为用词习惯和文风有着浓浓的吕惠卿风格。

但,内容恐怕并非吕惠卿的思考。

而是……

冯京抬起头,看向自己身前,他咽了咽口水,感觉心脏在扑通扑通的剧烈跳动着。

就像当年,他在礼部试后的放榜日,与诸多士子,一起挤在皇榜下,等着朝廷公布礼部试的名次一样。

而冯京知道,时不我待,他必须争分夺秒。

不然,一旦张安道那老匹夫反应过来,他就完蛋了!

因为,没有人能在引经据典的为天子的政策论证合法性方面超过这个老匹夫!

人家是行走的崇文院!

脑子里装满了,大宋一朝历代故事和历代先帝的宝训!

于是,他来不及思考清楚,就持芴拜道:「陛下……」

「老臣以为,公考之制,固然是千古圣政……」

「然而,若要推广到整个开封府,臣恐难以施行!」

「因为……」他抬起头,毫不犹豫的抄了吕惠卿的作业:「很可能,并无这许多士子可用!」

「臣曾于仁庙嘉佑八年,任为权知开封府,对开封府府界之中的情弊,略有了解……」

「臣乞对于陛下!」

然后,他就看到了身前的少年官家,微微颔首,温柔的说道:「有劳节度……」

冯京大喜,他知道,自己赌对了!

于是长身而拜后,开始在御前掰着手指头,将开封府府界诸县丶镇的胥吏数量,做起了介绍。

尽管如今距离他担任权知开封府,已过去了二十几年。

但大宋朝的情况就是,很多事情,几十年都可能不会有什麽变化!

即使这中间经历王安石变法和元丰改制这样的历史大变局。

但基层的情况,却基本不会有什麽变化。

毕竟,过去要多少人干活,现在应该也要这麽多人才能把活干完。

不可能王安石一来,官府效率就能够凭空提高。

冯京一边说,一边高速运转着自己的大脑。

当他说完最后一组数据的时候,他就已经有答案了。

「陛下,开封府府界诸县丶镇,需吏员数以千计……」

「且多数吏员,不似汴京城这般,只需要在汴京内外诸厢用事……」

汴京城才多大?

哪怕算上新城外的九厢十四坊,面积也不如府界的一个县。

「况汴京百姓,皆为城郭户,而府界百姓,则多为农户……」

「城郭户,见多识广……农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多数目不识丁……」

赵煦听着冯京的话,在心中暗暗点头。

不得不说,这老登确实是懂基层的。

城市与农村,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两个世界!

用城市的思维去思考农村的问题。

等于刻舟求剑,注定没有结果。

所以……

公考这个目前只适合在汴京城这种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商业兴盛的城市中实行的制度,注定无法落实到广大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州县。

旁的不提,就一个事情,就足以让那些公考出来的士子望而却步——那些偏远贫困,穷山恶水的乡村!

想叫士人们,进入乡村基层,去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打交道?

怎麽可能?

就算有人愿意,那也必然只是少数。

而在这少数人中,又只有少数能适应他们的工作。

同时,公考制度的特殊性,也将使得,公考招录的士人,存在极大的流动性。

他们不是胥吏,不会一直留在基层。

如今的农村,也缺乏留下人才的理由。

赵煦用着希冀的眼神,看向冯京,轻声问道:「所以……」

「节度可有良策救此弊病?」

「臣万死斗胆进言……」冯京持芴顿首再拜:「臣愚以为,若要救此弊病,非两足并举不可!」

「一者,公考也!」

「以公考拔擢道德之士,进用君子正人,而用于诸县丶镇,用于诸吏之首……」

「所用者,正风气,倡仁义,宣教化于乡野,布圣德于四方!」

「还有呢?」赵煦上前一步,目光灼灼,盯着冯京,鼓励着他说出他想说的话。

冯京脑海中回忆着,吕惠卿的文章中所发出来的问题。

为什麽公考可以在汴京城成功?

除了吕惠卿所列出来的原因外,年轻的时候,曾在饥寒中游历四方,在显贵后,又差点把京兆府的地皮都刮乾净,让自己落下一个『锦毛鼠』的外号的冯京心中清清楚楚。

胥吏,为什麽无人能制?

除了他们肯干那些士大夫不肯乾的脏活累活,填补了权力的真空外。

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无敌!

在政治上无敌!

因为他们几乎没有上升空间!

于是,有司只能拿捏某个胥吏个体,却无法拿捏胥吏这个群体。

所以,必须要破除胥吏这个群体的无敌金身!

那要怎麽才能破除掉胥吏们身上的无敌金身呢?

冯京知道答案。

但……

他同样知道,一旦说出口,他就很可能被无数人指斥。

所以,选择就在他心中!

要圣眷,还是要名声?

怎麽选呢?

冯京轻笑一声,这还需要考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