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章 昆崚导游刘把头
沈万象和王用汲凑到井池边上看,左右看不出个究竟来。
刘把头过来,给他们解释。
他指着一个密封的水泥池说:「这是蓄水池,直通暗渠。暗渠的水流到这里,积了一部分,多出的又从出口流回暗渠。」
蓄水池旁边有一个工具,铸铁造的圆筒,底部是一个水泥式的垒块。
圆筒上方是木制出水口,出口向下垂。
圆筒上粗下细,最上面和筒心连在一起的压手柄,约有二三十厘米长,铁制的,磨得油光明亮,应该是经常被使用。
刘把头指着它说,「这是压水井,使劲压几下,蓄水池的水就会被抽上来,流到这个石头水槽,再分流到那两口石池子里,人喝这边那口,牲口喝那边那口。
喝多少压多少,可不敢浪费。」
「这暗渠看不到是什麽样子。」沈万象蹲在地上,左看右看。
王用汲乾脆趴在地上,左瞄右瞄。
「这里看不到。这地方又热又干,水露在地面上一会就没了,所以这水要藏在地底下。」刘把头说,「前年我跑商队路过高昌赤亭驿时,看到施工队在修筑暗渠。」
沈万象惊喜地问:「刘把头你亲眼见过暗渠施工?」
「对,亲眼见到。」
「那请你给我们说说。」
「修筑暗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修直道,种两边的防护林时,在防护林外面相隔六七米的地方,挖一个两三米深的长坑,再把老早做好的水泥圆管放在里面,一节大约三米长,有一米粗,铺在地上再一节节地接好。」
「隔六七米,这麽远?」
「是啊,当时我也觉得好奇,隔那麽远干什麽?施工队说,防护林长高后,地底下的根会向四周蔓延开,担心会影响到水管,所以要隔远一些。」
「哦,刘把头你请继续。」
「反正就是这样在直道两边铺设水泥粗管。听施工队里的一个老乡说,隔个几十里,还要在直道下面铺一条管道,把两边的暗渠连在一起。
我那个老乡是个秀才,万历三年在西安什麽长安理工学院读了两年书,转职做了土木工程师。
他跟我说,铺管道是最简单的事,关键还在于水源和用水。
蓄水一般都是在天山高处修水池子,收集流下的泉水,再一路流下去。有的地方没有泉水,或者泉水不够,就需要打深井。
我老乡说,朝廷从别处调来两伙能人。
一夥专擅找水,到处转一转,根据山川地形,以及周围的草木,就可以断定那里地下有水,还是大水。
他们拿个工具,这里戳戳,那里钻钻。从地底抠出来的泥土,他们闻一闻就知道地底下有多少水。
找准后,就是另一伙人大展身手。据说那伙人是从四川那边调过来的,擅长打井,几十米几百米深的井,说打就打。」
刘把头边说边在口袋里摸烟盒,坐在旁边听的王逢猛先一步掏出一包长安牌香菸,给刘把头递过去。
刘把头眼睛一亮,不客气地抽出一根。
王用汲也不客气的抽出一根,叼在嘴里。
王逢猛把香菸一收,又塞回口袋里。
刘把头用打火机先给王用汲点上,然后自己也点上,两人几乎同时吐出一团青烟。
吸了几口,过足了瘾,刘把头继续说。
「水源就是这麽来的。我老乡说,昆崚这边靠着天山解决了一半的水源,还有一半打靠打井。
甘肃那边就麻烦些,祁连山上的积雪,没有天山的多,只能解决四分之一的水源,其馀的全靠打深井。」
刘把头深吸一口,等了几秒钟,缓缓吐出一长串的烟圈。
「还有就是用水。沿着直道两侧修暗渠,一是给过往商旅的人和牲口提供饮水,二是养活直道两边的防护林。
第三最重要的就是调度水源。」
「调度水源。」沈万象和王用汲默默地念着这个词。
「是啊,我那个老乡说,昆崚这地方,非常缺水,所以要有效率的用水,要把每一滴水都派上用处。
天山上流下的水,要全部收集起来。还有各地的地下水,要均匀地打深井,不要逮着一只羊薅羊毛。
这些宝贵的水集中在一起,通过暗渠流到各处,尽量不要在路上那是什麽词来着,烧,煮?不对,哦,想起来,是蒸,不要在路上蒸发掉。」
刘把头手里的菸头,快要燃到手指头了,这才不舍地在地上掐灭。。
「水流到各处,怎麽用,也是大问题。不过朝廷在直道两边安置的都是昆崚建设兵团的农垦团和农牧团.」
怎麽又冒出个昆崚建设兵团?
听了沈万象抓着头发的疑问,王逢猛出声解释,「自从我大明在西线开疆扩土后,继续沿用此前的拓垦模式。
不过此前的农垦局或农牧集团,在西边这些地方就非常不合适。毕竟这里的百姓,久离王化,蛮犷桀骜,必须强力约束,宣讲教化,才能安分守己。
于是皇上下诏,把西边的拓垦模式改为兵团制,不再是以前的半军事化,而是完全军事化,分设师丶团丶营丶连,以军法约束那些归附的百姓。」
「了解了,刘把头,你请继续。」
刘把头看了一眼沈万象丶王用汲和王逢猛,这三人果真不是一般人。
他们向东,自己也向东,正好一起结伴而行。
虽然现在这条直道已经非常好走了,但是谁不想再多上几分安全保障?
出门在外,安全第一!
刘把头立即打起精神,继续说:「直道两边都是昆崚建设兵团,如何分配用水都会安排好,到时候各师丶团丶营丶连按照事先分配好的调度表,到时候去放水。
你们看,直道两边,北边多是牧区,南边多是棉地和麦地。